99欧美日韩|免费毛片一级|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人妻四本道|蜜桃视频在线观看www|图片区 小说区 区 亚洲五月|老公,艹我|japan丰满熟妇乱|欧美日韩精品国产美女一区二区|日韩美女一级视频|亚洲欧美区一区二区三,朋友的媳妇,亚洲第一精品福利,亚洲第一啪啪av,蜜桃国精产品二三三区,日本十大熟女女优,日韩欧美在线观看推荐视频一区

工作動態(tài)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工作動態(tài)>讀者活動

南來北往——京杭大運河文化藝術展

發(fā)布時間:2024-11-25作者:來源:點擊: 次

分享到:

圖片

點擊上方“弘雅書房”→點擊右上角“...”→設為★

設置星標后,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圖片

運載千秋

百舸爭流

運河風光



前言


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運河。它地跨8個省(直轄市)、35座城市,全長近3200千米。京杭大運河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它不僅是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也是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杰出代表。運河連接了北京和杭州,全長約1794公里,跨越了中國的華北平原、黃淮平原和長江三角洲。自隋朝開鑿以來,京杭大運河一直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對促進沿線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融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展覽在展品的選擇上與以往相比,較為豐富,包含輿圖、畫作、以及攝影作品27件(套),分為運載千秋、百舸爭流、運河風光三大部分,分別從運河的漕運、舟楫的形制以及運河兩岸的風光介紹京杭大運河,旨在展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PART 1

運載千秋

圖片


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經多個朝代的開鑿與擴建,形成了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運通道。漕運不僅促進了沿線城市的經濟發(fā)展,還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遠地區(qū)的控制能力。運河的開通,使得南方的糧食、絲綢等物資能夠順利北運,滿足了北方,尤其是京城的物資需求,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漕運還帶動了運河沿岸的商業(yè)繁榮,促進了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發(fā)展,形成了以運河為中心的經濟帶。本模塊通過5件輿圖來展示京杭大運河的漕運。


圖片
圖片






運河在古代是連接地方經濟的關鍵紐帶,因此,繪制運河圖成為了歷朝歷代的首要任務。


這些古代運河圖主要由官方負責繪制,它們被用于上報治河的進展、請求工程批準以及申請治河資金等官方用途。在清代,這些官繪本輿圖主要保存在內務府造辦處的輿圖房、內閣大庫、軍機處以及地方衙署等處。普通百姓既無法接觸也無權查閱這些資料。



▼ 請橫屏觀看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名稱:大運河圖卷

外文名稱:Map of the Grand Canal

作者:佚名

創(chuàng)作時間:清康熙41年前后(1702年前后)

大小:51×944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大英圖書館

藝術時期:清代


圖題《運河圖》,全圖由右向左展開;右起于京師,左抵杭州,全圖卷收于錢塘江杭州灣外海,為唐宋以來京杭大運河的全部行程。全圖不注比例、圖例;方位不固定,但始終以運河向北航行的左岸為上方。全圖以傳統(tǒng)形象描繪運河兩岸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環(huán)境,其中包括行政區(qū)劃、河運水道工程、堤垻、涵道閘門、橋梁及山巒。黃河、長江與運河交會處,河運工程描述詳細并加注記;河道也以不同顏色標示:長江水面濁浪翻滾氣勢磅礡、黃河水道蜿蜒宛如黃色巨龍、運河與其他河道均敷以淺草綠色、圖中山巒顏色則以藍、綠相間設色。圖中多處文字注記,大部分為河道工程旁說明工事情況,其他則注記黃、運河道支流的源流始末。


圖中對于河事工程,作了簡單的說明,是全圖另一項明顯特色;加注文字多項為張鵬翮(1649-1725)任河督后呈上應修河事的相關工程(《行水金鑒》,卷53,《河水》)。康熙41年(1702),張鵬翮上呈:“河工一事,每廑睿慮,親臨閱視,洞悉原委,宸衷獨斷,區(qū)畫精詳。拆攔黃壩以通海口;筑挑水壩,開陶莊引河,以導河北行;培高堰,筑六壩,以束淮敵黃;挑張福口、裴家場、張家莊等引河,以暢淮流;修歸仁堤,以節(jié)宣睢水;塞時家馬頭,以杜黃水旁溢;開王家營減水壩,挑鹽河,以泄黃淮漲水;鑿戚字堡諸引河,逢灣取直,以分水勢;杜邵伯更樓諸口,修運河兩岸排樁;濬深運河,改修中河,以利漕運;疏人字芒稻河,涇澗諸河,以泄運河漲水。挑海溝、蝦須等河,以泄下河積水;建高郵、南關、車邏諸滾水壩,以資蓄泄。工程次第完畢。今歲伏汛,黃淮并漲,逾月不消,水勢大過35 年(1696),而堤防保固,海口通暢,運道深通,民獲耕獲,黃童白叟,感戴圣恩,歡聲如雷,洋溢原野。此皆我皇上神謨睿慮,上與天通。燭照于事前,符驗于事后。用能臻地平天成,萬世永賴之鴻休偉績”(《皇明經世文編》,卷379,《河工告成疏》)。比對《疏》與圖中各圖說,似乎都在評斷康熙中期以后的河事工程。判斷本圖或繪于康熙41 年前后。


圖片

名稱:全漕運道圖冊

外文名稱:Map of the Grand Canal water course

作者:段必魁

創(chuàng)作時間:光緒十年(1884年)

大小:長卷:20x660cm;呈送折:20x12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藝術時期:清代


圖片


圖題《全漕運道圖》于全圖摺封上,圖題下落款“光緒甲申(十年,1884)仲春 段必魁謹繪”;段必魁清史無傳,生年不詳,僅知光緒十五年(1889)任襄陽衛(wèi)守備,二十二年(1896)病故;為生前最后職務(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139154 附件)。全圖自右向左展開,方位北在圖右、南在圖左。圖中運河從北京到杭州西湖附近及黃河、長江與運河交會河段的相關地區(qū)、瓜州運口以西至洞庭湖長江段。其間對于京杭大運河所經之處的描述較為完整,另描述長江沿岸的景致;全圖只標示地名,而無其他文字的說明。圖中以山水畫法描繪大運河沿線的地理景觀、堤垻、閘橋、城鎮(zhèn)、村莊、寺廟建筑;山形的呈現(xiàn)細膩,各具形象;州、縣城亦以不同形狀表示;山東省黃河、運河與清河交匯之處的閘垻運道描繪尤為細膩。但全圖以摺裝、長幅的形式表現(xiàn),因此圖面上的地理位置與實際狀況,無法精確。繪制的目的或為表現(xiàn)漕運的水運道路,故運河閘口注記特別清楚。在黃、運、洪澤湖交匯之處的河道工程,描繪詳細;長江河道中特殊的沙洲地形,在圖上亦清楚注記。


圖片


咸豐五年(1855),銅瓦廂河決,黃河回到山東出海;據《山東通志》載:“是年河河南銅瓦廂,沖山東運堤,由張秋東至安山,運河阻滯;值軍務未平,改由海運。于是河運廢弛十余有年”(引自:《再續(xù)行水金鑒》《運河二十九》)。自此運河中穿張秋。直至光緒七年(1881)山東巡撫周恒祺(1824–1894,字子維)奏請“八里廟黃運口門,因上游水勢來源微弱,擬將運口改在陶城埠”(參:《再續(xù)行水金鑒》卷一○八《河水》);圖中運河仍行八里廟,陶城埠未標示。判斷本圖系以光緒七年以前的漕運資料繪制。


圖片

名稱:山東運河全圖卷

外文名稱:Complete map of the Grand Canal in Shandong Province

作者:佚名(清)

創(chuàng)作時間:光緒三年(1877年)至光緒十二年(1886年)

大小:31x326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藝術時期:清代


本圖坐標運河東岸為上,圖卷由右(南)向左(北)展開;圖中說明“山東運河南自江南邳州交界黃林莊起,北至直隸景州交界柘園鎮(zhèn)止,共計一千一百二十五里零一百八十步”。全圖以披麻皴法青綠設色繪制山巒、以立面形象繪制城池、關口及營汛;河道則平面敘述。圖中詳細標示城鎮(zhèn)、山巒、河湖、閘橋、堤垻、涵洞;另黃河河段以黃色描繪,以區(qū)別其他河流。文字說明配合圖卷展開,詳細注記分段管理運河的官署管界、河程、沿途補給運河水源的河流分支、水利工程的事跡及河官分段管理范圍與里程等。


圖片

名稱:江蘇至北京運河全圖冊

作者:佚名

大小:長卷(全卷):24.1x543.5cm;呈送折:24.1x13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藝術時期:清代


圖片


《江蘇至北京運河全圖》由一張長條形紙張折疊成類似手風琴的折頁組成。它有21個折痕,每個折痕高24.1厘米,寬13厘米。開頭的標題是用墨手寫的,書法采用官方的楷書風格。該作品印制于清朝(1644-1911年),但作者和出版日期不詳。左邊的三行題記表明,該作品是在庚戌年(中國農歷60年循環(huán)中的一個連續(xù)編號系統(tǒng))八月購得,并在城門附近的店鋪進行了修復。此外還有幾個印章印記,其中包括一個帶有杜姓的白文方印,一個帶有“福安”名字的朱文方印,以及另一個帶有“楊建新”名字的白文印章。這些印章很可能標識了作品的早期所有者。


圖片


畫作的主題是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或人工河流。自隋朝(581-618年)以來,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城市中心日益增長的經濟市場。從唐朝到清朝,京杭大運河成為了中國南北之間的主要動脈,對于將糧食和其他商品運送到北京的重要通道。便捷的交通也使得皇帝能夠帶領巡視團前往中國南方。在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共進行了12次南巡,除了一次之外,每次均到達了杭州。這幅畫在前端和尾端都有損壞,并且缺少了長江下游以南的部分。這里展示的是從江蘇省武進縣附近的凌口鎮(zhèn)開始的運河,蜿蜒向北,直到山東省臨清州的邊界。地圖顯示了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但并未顯示它到達北京的部分。畫作以精細的細節(jié)繪制,清晰地標出了支流、湖泊、山脈、森林、城市、橋梁、寺廟、塔、寺廟、運河閘門、堤壩、沙灘、水閘,以及各點之間的距離。一些支流被描繪得如此密集,以至于它們看起來像蜘蛛網。這種印刷地圖非常罕見。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  滑動查看

名稱:大運河地圖(從北京至長江)卷

外文名稱:Map of the Grand Canal from Beijing to the Yangzi River

作者:佚名(清)

創(chuàng)作時間:18世紀晚期或19世紀早期

大小:畫心:55.6×932.2cm;全卷高度:81.9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藝術時期:清代


管理中國復雜的河流、運河和灌溉系統(tǒng)網絡一直是其統(tǒng)治者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從十四世紀開始,大運河就成為從江南富裕農業(yè)地區(qū)向北方首都北京輸送糧食的大動脈。同樣重要的是來自黃河和其他流經運河的河流水系的持續(xù)洪水威脅。滿清時期(1644-1911),康熙(1662-1722 年在位)和乾隆(1736-95 年在位)皇帝在定期巡視帝國時都親自視察了該地區(qū)的水利管理措施。


該地圖沿著京杭大運河從北京附近向南至長江的路線。在藝術上,它介于現(xiàn)代地圖記錄和二十世紀之前中國普遍使用的更具圖形化的地圖制作方法之間。雖然大多數(shù)元素都是示意性渲染的,但紫禁城、長江以及某些山脈和地形特征的圖像都是以圖形方式處理的。所有的河流、運河、水壩、閘門、堤壩和集水盆地以及位于運河附近的城墻城市和重要城鎮(zhèn)都被描繪和標記。整個水利系統(tǒng)的關鍵是黃河、淮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根據記錄的黃淮交匯處和其他地區(qū)的地形變化,地圖的內容可以追溯到1737年至1761年期間。





PART 2

百舸爭流

圖片


運河的舟楫,南來北往,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沉淀。它們不僅是水上交通的工具,更是連接不同地域文化的紐帶。在運河兩岸,古老的城鎮(zhèn)和村莊見證了無數(shù)商旅的往來,也孕育了豐富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本模塊通過6件藝術作品來展現(xiàn)運河之上漕船、客船、貨船等不同船只的形制。


圖片
圖片



?圖片?

名稱:雪霽江行圖軸

作者:郭忠恕

大小:74.1x69.2cm

材質:絹本設色

藝術時期:宋代


《雪霽江行圖》繪雪后兩艘巨型樓船在江邊行進。畫作對船只的結構和船上的各種物品進行了詳盡而精確的描繪,包括門、窗、舵、桅、桿、長繩等,每一個細節(ji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細致入微。此外,畫中還展現(xiàn)了眾多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各自處于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生動地展示了船上的生活場景。此圖無款識,傳為郭忠恕所繪,有宋徽宗題“雪霽江行圖郭忠恕真跡”十字,上鈴"御書之寶”一璽。


▼ 請橫屏觀看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名稱:宋代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卷

作者:張擇端

大小:24.8x528.7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宋代


《清明上河圖》全圖共繪二十余條船,包括漕船、客船、貨船等不同的形制。


圖片

運糧船


上圖為一艘停泊在汴河碼頭的運糧船。汴河不僅是溝通北宋政治與經濟重心的運輸大動脈,也是當時汴京日常生活的生命線,城中所需糧食、蔬菜、木材等多靠河運進行。


▼ 請橫屏觀看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名稱:千里江山圖卷

作者:王希孟

創(chuàng)作時間:北宋

大小:51.5x1191.5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宋代


圖片

中小型商船


舟楫在《千里江山圖》中是細節(jié)中的點綴,大者盈寸,小者兩三分,但并不隨意,都是當時所用的樣式,且船夫、艄公、漁夫、客商、游人角色分明,情境具體。此為一可跨江河湖的中小型商船,正在櫓的助航下緩慢進港。


▼ 請橫屏觀看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名稱:長江萬里圖

作者:夏圭

大小:26.8x1115.3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宋代


此畫是一幅長超過11公尺的手卷,畫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視的角度近景特寫巖塊、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現(xiàn)長江三峽險峻和波濤洶涌的景觀;后半段則是以俯視和遠觀的角度描繪江面上的活動,以及沿途所見秀麗的景色。從逼近觀者的景物,轉換到遼闊空曠的視野,這種構圖的方式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圖片

木船


圖中出現(xiàn)了長江上游較早的木船。


圖片

名稱:運河攬勝圖卷(局部)

作者:王素

大小:90×174cm

材質:紙本設色

作品類型:中國繪畫

收藏機構:揚州雙博館

藝術時期:清代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揚州的繁華讓人心馳神往,留給子孫后代不少佳句名篇。清代畫家王素繪制的《運河攬勝圖》就給揚州的邵伯碼頭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真實場景。


《運河覽勝圖》是揚州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被譽為揚州的《清明上河圖》。畫面分為水、陸兩部分,從繁忙的河運到岸上的市民生活,畫家皆做了生動描繪。


圖片


我們能夠看到運河上有著不同顏色的船,其中最顯眼的要數(shù)三艘三只桅桿的彩色大船,分別為黃首黑尾、紅首白尾、青首黑尾,這是根據所運載的貨物不同來區(qū)分的,比如黃首黑尾的船就是運送糧食的。


邵伯碼頭,作為大運河上最為古老的一段,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北伐齊國時,開鑿了邗溝,實現(xiàn)了江淮的連通,并連接了眾多湖泊,邵伯湖的前身——武廣湖,便是其中之一。東晉時期,謝安在此筑埭,為民眾帶來了福祉。當?shù)厝藶榱吮磉_對他的感激之情,將他與輔佐西周王室的召公相提并論,并將此地從甘棠更名為邵伯。到了1853年,太平軍攻占了揚州城,畫家王素攜家眷遷至附近的邵伯碼頭,有感于此地的繁華,繪制了《運河覽勝圖》。


圖片

名稱:潞河督運圖卷(局部)

作者:江萱

大小:41.5×680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中國國家博物館

藝術時期:清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潞河督運圖》長卷,據藏者考證是乾隆間江萱所畫。畫卷描繪了潞河尾閭天津三岔河口一帶的漕運盛景和民俗民風。縱觀全圖,大氣磅礴,流水行云,整幅畫面以督運官舫為線索,以鹽坨春季開坨為核心,向左右兩側展開。用細膩的寫實手法描摹了自鈔關浮橋到海河紫竹林村約十余里的兩岸景物。


圖片

▲《潞河督運圖》中的漕舫


《潞河督運圖》中繪有各式船只,其中有一艘引人矚目的華麗船只,為督糧官所乘坐的督糧船,該船即是漕舫。






PART 3

運河風光

圖片


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從南端的杭州延伸至北端的北京,穿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穿了18個城市(杭州、嘉興、湖州、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宿遷、徐州、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滄州、天津、北京)。這些城市因運河而繁榮,見證了歷史上無數(shù)的商貿往來。本模塊通過古畫與照片的今昔對比,帶領觀者感受運河千年的風光。


圖片





圖片




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拱宸橋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北端,是杭州城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石拱橋。拱宸橋東西橫跨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志。


圖片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約1937年,《亞細亞大觀》圖集


圖片

拱宸橋西北側視圖


圖片

拱宸橋航拍(自東南往西北)


圖片

拱宸橋南側遠景


圖片

名稱:南巡紀道圖卷

作者:徐揚

大小:28.5×1930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私人收藏

藝術時期:清代


《南巡紀道圖》筆觸輕松,文人畫氣息濃郁。此卷近乎覆蓋乾隆南巡全程,像是合并整套《乾隆南巡圖》的簡易版。除了德州的一段河面,畫中大運河流程久長,從臺兒莊一直綿延到蘇州。這段景物移天縮地,把江南城邑及附近名勝剪裁在一起,山林的意境格外悠遠,令觀者的目光暢意馳騁于運河上下。


圖片

名稱:清代 錢寶山 運河風光圖卷

作者:錢寶山

大小:34.8x1282.1cm

材質:紙本設色

作品類型:中國繪畫

收藏機構:私人收藏

藝術時期:清代


本幅近十三米長的畫卷精細入微地描繪了曾為京杭大運河樞紐之清江浦一段。清江浦,今屬江蘇淮安市管轄,開鑿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時陳總理漕運,為避開淮河山陽灣風濤之險,導水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鴨陳口入淮,命名為清江浦河,河上建移風、清江、福興及新莊四道節(jié)制閘,清江浦河與淮揚運河一起,被稱為“里運河”。之后數(shù)百年,南河總督、清河縣城先后遷至清江浦,再加上其“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交通要沖地位,原本藉藉無名的清江浦發(fā)展成為“僑民宿賈,巨室鱗次”的通商大埠,于乾隆年間達到全盛。其與淮安府城為核心組合的兩淮城鎮(zhèn)群“漕舟云集,貢艘星馳”,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運河沿岸四大都市”。


康熙首次南巡(1684)后,清江浦新莊閘一線運河得到整治,漕運帶來的繁榮持續(xù)到嘉慶。道光五年(1825)黃河大水,淤泥沖入里運河,清江浦至高郵二百余里,糧船銜尾停泊,皆陷入泥沼。翌年清政府把江南漕糧改由海運,漕運從此式微,清江浦乃至淮安也由繁華走入衰退。


本幅所寫應為清中漕運盛時的清江浦,確切乃山陽與清江界往北,清江閘口至新莊閘口方向一段。


展卷視之,觀者如乘坐直升機沿運河岸飛行,將兩岸水色風光、市井百態(tài)盡收眼底。全幅結構浩繁,場面宏大,舉凡水波、舟船、民居、祠堂廟宇、官衙、谷倉、戲臺、樹木、牲畜乃至官、兵、民各色人等,皆處理安排妥貼,栩栩如生。整卷長逾數(shù)丈,然寸寸皆一絲不茍,段段都有精彩之處。若非經年寫生累積素材,再深思熟慮取舍剪裁,必不可得。


張擇端以《清明上河圖》開啟世俗風情畫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沿至清代,因統(tǒng)治者重視繪畫的紀事功能,由煌煌巨制《康熙南巡圖》而濫觴,形成清代世俗風情畫的模式。《運河風光》圖卷的出現(xiàn),讓這一類別更加豐富多樣。與后期御制畫作往往流于刻板、程序化不同,韞泉筆下更具生活氣息,用筆設色靈動多變、有醇厚蒼渾之致,在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下,為歷史與社會學保存了第一手視覺資料。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  滑動查看

名稱:姑蘇繁華圖

作者:徐揚

大小:35.8x1225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遼寧省博物館

藝術時期:清代


《姑蘇繁華圖》巧妙地把運河水路設計為全卷的線索——畫幅自右及左串聯(lián)著胥江、護城河與山塘河等大運河的組成部分。“蘇州以市肆勝”,徐揚對水鄉(xiāng)風光的刻畫顯然受到明代以來流行的《清明上河圖》系列的激發(fā)。在吳門畫手筆下,宋本《清明上河圖》所見汴河早已被替換成江南運河,而東京市井自然也轉換為蘇州市集。


《姑蘇繁華圖》前段介紹胥江沿線的山水和市鎮(zhèn)。胥江源自春秋時期,溝通蘇州城和太湖,于胥門外匯入大運河主線。畫卷從靈巖山開始,經木瀆鎮(zhèn),繪至石湖、上方山等地,其間點綴耕織、漁樵等場景,營造出一片田園樂土。中段以蜿蜒的蘇州城西墻映襯護城河,重點在萬年橋與閶門。萬年橋在胥門北側,體量宏大,構造美觀,閶門是當?shù)剡\河空間里首要的水陸連接點,這兩處景觀也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經典意象。后段聚焦七里山塘,以虎丘壓軸。畫內商鋪、酒家鱗次櫛比,畫舫、游人絡繹不絕,盡顯升平氣象。《姑蘇繁華圖》所見大運河交通狀態(tài)極其繁忙,主航道上密布大小船只以及木筏、竹排,由此可見水運對古代社會的重大意義。


1751年至1784年乾隆先后六次南巡,其大致行程是:在北京故宮過完農歷新年后出發(fā),陸路經過今天津、河北、山東等地,到達江蘇淮安后乘船南行,這一路線基本與京杭大運河重合。


圖片

名稱:《乾隆南巡圖》第二卷 過德州

作者:徐揚

大小:25.48x650.74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中國國家博物館

藝術時期:清代


德州,位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山東的西北大門。北依北京、天津,南接濟南,西鄰河北省,東連濱州、東營。歷史上的德州是京杭大運河漕運通道的一個重要碼頭。作為南北文化交流、交通之要地,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


?????

圖片

名稱:《乾隆南巡圖》第四卷 黃淮交流圖

作者:徐揚

大小:66.8x1096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中國國家博物館

藝術時期:清代

?????????????????????


此卷為乾隆南巡時的第四站“閱視黃淮河工”。繪江蘇淮安府(今江蘇淮安),乾隆皇帝渡過黃河后,當日和次日視察黃河、淮河、運河和洪澤湖四大水系匯合處險要工程的場景。


圖片

名稱:乾隆南巡圖 卷六 駐蹕姑蘇

外文名稱:The Qianlong Emperor's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Scroll Six: Entering Suzhou along the Grand Canal

作者:徐揚

創(chuàng)作時間:1770年

大小:68.8x1994cm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機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藝術時期:清代


全圖以中國畫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描繪了南北城鄉(xiāng)的風情世態(tài),黃河、淮河、運河、長江,西湖、南湖等錦繡河山的壯麗風貌,同時描繪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陵和游覽湖山名勝的情景,真實反映18世紀中葉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風貌,堪稱繪畫杰作。


乾隆自二月十七日離金山,行經鎮(zhèn)江府城、丹徒、丹陽、常州府城,到無錫縣城,游秦氏寄暢園、惠山寺,于二月二十日御舟駐蹕無錫縣北望亭。二十一日,御舟啟行,通過湖橋,進入蘇州府長洲縣界的南望亭鎮(zhèn),本卷即于此開始。



圖片

京杭大運河 2021年蘇州段上的貨輪(2021年11月于何山橋上拍攝,圖片東側為蘇州市楓橋風景名勝區(qū))


圖片

名稱:合畫水程圖(一)冊(三十三開)

作者:錢榖、張復

創(chuàng)作時間:明神宗萬歷二年(1574年)

大小:本幅:23.2x37.7cm;后副葉:23.1x37.5cm

材質:紙本設色;后副葉:紙本墨筆

收藏機構: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明代


《水程圖》冊是由王世貞策劃的山水巨構。此作由錢穀與其弟子張復共同繪制,描繪王世貞宅邸小衹園至北京通州沿途地景84開(分三冊裝),是目前僅見的一例表現(xiàn)大運河全線的明代繪畫作品。


圖片

名稱:合畫水程圖(二)冊(二十八開)

作者:錢榖、張復

創(chuàng)作時間: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年)

大小:25.1x38.4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明代


圖片

名稱:合畫水程圖(三)冊(二十五開)

作者:錢榖、張復

創(chuàng)作時間: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年)

大小:25.1x38.4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明代


84開圖像連成了近乎完整的大運河之旅,作品本身是運河行程的再現(xiàn),也是對運河之旅的紀念。


圖片

名稱:合畫水程圖(三)冊(二十五開)之二十四 通州

作者: 張復 錢榖

創(chuàng)作時間: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年)

大小:25.1x38.4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機構: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時期:明代


圖片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末期,隨軍攝影師費利斯·比特于1860年拍攝的通州燃燈塔,被認為是在通州拍攝的第一張照片


圖片

19世紀末,北京通州大運河段停泊的船只


名稱:清代 黎芳 1879年 北京通州大運河段

創(chuàng)作時間:1879年

大小:20.5×29cm

材質:蛋白照片

收藏機構:私人收藏

藝術時期:清代


通州為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此攝影作品為中國攝影史名家黎芳拍攝的“通州大運河”,系其北京系列的第840號,當屬最早地記錄下1870年代大運河北段通州漕運碼頭繁榮的照片之一,也是其北京系列的第一張照片。



圖片


結語


運河題材的藝術圖像作為理解運河歷史狀況的直接和形象資料,承載著無法被文字史料所替代的獨特價值。本次展覽通過展示輿圖、繪畫作品及攝影作品,對運河題材的藝術圖像進行解讀,旨在復原京杭大運河的人文景觀與漕運圖景,從而為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的研究與保護提供生動且堅實的歷史證據。


這些圖像資料不僅記錄了運河的歷史變遷,也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演變。通過這些珍貴的圖像,觀眾能夠直觀地體驗到運河沿岸的市井生活、商貿活動以及文化交融。展覽所呈現(xiàn)的圖像資料,覆蓋了從古代至現(xiàn)代的多個歷史階段,它們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同時也為普通觀眾打開了了解和體驗運河文化的窗口。






弘雅書房公眾號長期接受投稿,

點擊此處查看詳情

?圖片

↑ 點擊上方圖片即可直達小程序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每天讀點人文與藝術


圖片

[ 文/編  《弘雅書房》  

編輯部:林嘉琪 ]

投稿郵箱:linjq@artlib.cn

官方網站:www.artlib.cn

合作請加微信:linjiaqi1063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每一個好看 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