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古稱盛京。在東北的廣袤大地上,這座城市如一顆明珠鑲嵌在白山黑水之間。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沈陽承載著七千二百余載的文明沉淀,兩千三百年的建城歷史,從1895年的甲午風云,到1905年日俄的鐵血交響,直至1931年“九一八”的烽火連天,沈陽始終是中國近現代史舞臺的主角。在這里,歷史如同繁星般熠熠生輝,交織成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長卷。
在人類反法西斯的壯闊史詩中,沈陽被譽以英雄城市的桂冠。正是在這片黑土地上,中華民族點燃了14年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照亮了民族復興的征程。
游英雄之城,感受遼沈大地上的兒女們,用英勇與堅韌鑄就的永恒傳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節(jié)選
——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
城市名片
別稱:盛京、奉天
美譽:千年古都、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
位置:沈陽,沈水之陽,傍渾河之畔,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
名人:郭松齡、楊宇霆、趙東寰、趙忠賢……
景點:沈陽故宮、張學良舊居、新樂遺址、清福陵、“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美援朝紀念館、怪坡、棋盤山……
美食:雞架、老邊餃子、熏肉大餅、西塔大冷面、馬家燒麥、沈陽回頭……
歷史檔案
沈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屬于燕國的領土。明天啟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于此,皇太極建盛京城,自此,沈陽化身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皇家宮殿、東北方的明珠。然而,隨著1931年那聲震驚世界的炮響,九一八事變——這部中國近代史上的慘劇,在此拉開序幕。
新中國成立后,沈陽成為中國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yè)為主的重工業(yè)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沈陽市更是僅次于京津滬的第四大城市。
新樂遺址博物館
在如今沈陽的腹地,曾經生活著一個新石器時代部落。他們以農漁為生,陶藝傳神,圖騰顯著,是謂“新樂人”。在這片古老的熱土上,他們耕耘、生育,留下母系氏族盛況的印跡。這村落遺址,不僅見證了沈陽人類早期的人類活動遺跡,更是將沈陽的人文歷史,追溯至悠悠7000年前。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始建于1625年,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兩座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沈陽故宮博物院是在沈陽故宮基礎上建立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成立于1926年,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十萬余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鮮明的自身特色。2004年榮登《世界遺產名錄》。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座落于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地,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遺址的東南側。始建于1991年,是國內外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首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多年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收藏歷史記憶,展示歷史真相”為己任,著力圍繞九一八歷史開展文物及史料的收藏、展示、研究和對外宣傳教育。基本陳列《九一八歷史陳列》,通過大量文物、歷史照片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真實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及對我國東北進行殘酷殖民統(tǒng)治的屈辱歷史;生動再現了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畫卷。
自1999年起,每年的9月18日,社會各界都在這里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屆時沈陽全城將拉起防空警報,撞響14下警鐘,以警示世人勿忘國恥、勿忘“九一八”。
雞架
在沈陽,有多少只雞,就有多少種雞架吃法,炒、拌、煮、烤、熏、鹵、炸、煎,十八般吃法不在話下。
沈陽人對雞架的鐘情,猶如刻骨銘心的戀愛。烤之、熏之、燉之,雞架總以獨步天下的魅力,食之難忘。它的香氣,恰似秋日的微風拂過金黃麥浪,又如晨曦初照,露珠滴落于花瓣,那誘人氣蘊,四溢于空,勾起無限探秘的沖動。輕咬一口,滋味在舌尖上綻放,如醉如癡,回味無窮。
老邊餃子
老邊餃子是遼寧省沈陽市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自道光年間便香飄四溢,迄今已逾180載。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河北任丘縣荒年連篇,官府租賦如虎,百姓流離失所。其中有個開餃子館的邊家莊老漢名邊福,此時也呆不下去了,亦攜家?guī)Э谔油鶘|北。一天晚上,他們投宿在一戶人家中,恰逢壽星家宴,贈以壽餃充饑。老漢品嘗之后,贊不絕口,遂求真?zhèn)鳌V魅艘娝\心誠意,便傳授煸餡之道,此法使餃子更添香氣,軟而不膩。邊福銘記在心,后落腳沈陽小東門,搭棚開張,老邊餃子館應運而生。
老邊餃子以其獨特的煸焰,濃郁的風味特色,加之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需求,使得老邊餃子成為獨樹一幟的沈陽名吃。
沈陽回頭
沈陽回頭是一道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陽北門里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經營不善,生意慘淡,門可羅雀。一日正值中秋節(jié),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尚不見食客上門,店主茫然,遂將鐵匣內幾枚銅錢取出,置辦了些牛肉,回家細剁成餡,并將面皮搟得薄如蟬翼,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備以慰節(jié)慶之需。就在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位差人,被鍋中餅食的別致外形所吸引,一經嘗鮮,頓時贊不絕口。他急令店主,再烙一盒,速送館驛,那里的人嘗后,無不拍案叫絕。自此,這餅食聲名鵲起,風靡一時,官民爭相品嘗,金氏燒餅鋪的生意,如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從此蒸蒸日上。因這餅食讓人回味無窮,便得了“回頭”之名,意喻食客吃了還愿再來。
作為新中國工業(yè)搖籃,這里誕生了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普通車床、第一臺航空噴氣發(fā)動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成就了數百個“新中國工業(yè)史上的第一”。如今的沈陽,在新時代下煥發(fā)著澎湃活力。
在時光的沙漏中,沈陽以它的莊重與雅致,細述歷史的起承轉合,宛如一曲悠揚的歲月長歌,唱盡了歷史的厚重與現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