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欧美日韩|免费毛片一级|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人妻四本道|蜜桃视频在线观看www|图片区 小说区 区 亚洲五月|老公,艹我|japan丰满熟妇乱|欧美日韩精品国产美女一区二区|日韩美女一级视频|亚洲欧美区一区二区三,朋友的媳妇,亚洲第一精品福利,亚洲第一啪啪av,蜜桃国精产品二三三区,日本十大熟女女优,日韩欧美在线观看推荐视频一区

工作動態(tài)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工作動態(tài)>讀者活動

春山行——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的春日游蹤

發(fā)布時間:2025-03-11作者:來源:點擊: 次

分享到:

圖片

點擊上方“弘雅書房”→點擊右上角“...”→設(shè)為★

設(shè)置星標后,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圖片


01

前言


中國山水畫中的春天,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邀約。自魏晉名士于會稽山陰的曲水流觴,到宋代文人構(gòu)筑“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境,春日山行始終是文人寄托情懷、對話自然的獨特方式。本次展覽以“春山行”為題,匯集宋元至明清四十件珍稀畫作,分“溪山初醒”、“踏青尋芳”、“林泉雅契”、“暮云歸岫”四幕徐徐展開。不同于西方風(fēng)景畫對自然的客觀再現(xiàn),中國畫家筆下的春山是“心象”與“物象”的交融——郭熙所言“春山澹冶而如笑”,恰道破其中真諦:山巒在墨色中蘇醒,草木隨筆鋒舒展,每一寸留白皆是詩意的呼吸。  

展覽試圖以視覺語言重構(gòu)古代文人的春日行旅:從冰雪初融的料峭,到踏青游宴的喧鬧;從林泉獨處的幽寂,至暮色歸途的蒼茫。觀眾將隨畫中人的竹杖芒鞋,循著王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濕潤氣息,穿越時空的褶皺,觸摸那些被墨色凝固的春日瞬間。這些畫卷不僅是自然的摹寫,更是士人精神的鏡像——在山水的褶皺里,藏著他們對生命節(jié)律的感知、對永恒之美的凝望,以及對“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尋。


02

溪山初醒

圖片


早春的山林,是萬物復(fù)蘇的無聲劇場。本章以立春至驚蟄時節(jié)的微妙嬗變?yōu)榫€索,展現(xiàn)畫家如何捕捉冬寒未褪、春意暗涌的矛盾美感。


圖片

名稱:南枝春早圖

作者: 王冕

創(chuàng)作時間: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

尺寸:151.4x52.2cm

材質(zhì):絹本墨筆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元代


《南枝春早》堪稱畫梅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作為傳統(tǒng)早春題材的典范,王冕以獨特視角重構(gòu)了經(jīng)典意象——畫面中央一株千年老梅如虬龍盤空,鐵鑄般的枝干從左上角劃出遒勁的S形弧線,以破竹之勢直抵右下角。主干運筆尤為驚艷:濃墨飛白間暗藏草書筆韻,既有篆刻的渾厚力道,又具行云的灑脫氣韻,看似隨意揮灑卻暗合天地造化。

細觀枝梢更見匠心:長枝若鐵戟劈云,短梢似寒刃裁風(fēng),粗者顯嶙峋石骨,細者透冰綃質(zhì)感。雖承襲宋代湯叔雅“梅枝十八式"的造型精髓,卻在細節(jié)處突破成法——當同代畫家仍遵循釋仲仁的勾花點蕊舊制時,王冕獨創(chuàng)的潑墨寫意技法讓萬千寒梅如星火迸濺:或含苞如凝霜,或盛放若裂帛,疏密交錯的布局暗藏呼吸韻律。這種以書法入畫、化古法為新意的創(chuàng)造,不僅讓枯木煥發(fā)雷霆生機,更為后世開辟了一條"以骨寫神"的寫意新徑。


圖片

名稱:梅雪爭春圖

作者: 馬遠

尺寸:163cm×94cm

材質(zhì):絹本墨筆

收藏機構(gòu): 普林斯頓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宋代


馬遠的《梅雪爭春圖》以山水筆意融梅入景,開創(chuàng)了詩畫交融的新境界。不同于王冕對梅魂鐵骨的極致刻畫,馬遠更擅于經(jīng)營意境——畫中寒梅并非孤芳自賞的主角,而是化作山水清音的點睛之筆。中景庭院內(nèi),觀梅者獨坐亭臺凝望遠方,實則是以“隔水望花”的巧妙構(gòu)思,將“爭春”詩意轉(zhuǎn)化為三重畫境:近處冰棱般的斧劈皴山石裁出嶙峋風(fēng)骨,中景焦墨枯枝在風(fēng)雪中舒展如篆,遠景寒梅則似雪幕中浮動的暗香。

其技法皆服務(wù)于詩意傳達:大斧劈皴不僅塑造山石形態(tài),更以凌厲筆勢切割出冬春交替的凜冽;夾筆點葉的樹冠若斷若續(xù),恰似風(fēng)中飄零的詩箋;界尺勾勒的樓閣工而不板,與水墨渲染的虛白形成虛實唱和。這般以山水格局承載文人情思的手法,將“梅雪爭春”的文學(xué)意象,升華為可游可居的詩意空間。


圖片

名稱:關(guān)山春雪圖軸

作者: 郭熙

尺寸:179.1×51.2cm

材質(zhì):絹本墨筆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宋代


早春繪畫中,郭熙最擅以“三遠”構(gòu)建空間,卻也被其書畫理論所縛。此畫承其高遠之勢——雪峰以蟹爪皴拔地擎天,枯枝如鐵戟刺破蒼穹;破其深遠之法——赭石暈染山腰巖隙,地氣升騰處淡綠新芽暗藏張栻“春到人間草木知”的微芒。溪流破冰蜿蜒作平遠之韻,細筆水紋泠泠應(yīng)和山閣冰錐,在“殘寒未退,春水已活”的張力間,以淺絳點染樓閣朱欄半隱霧靄,化陶淵明“白云深處”詩意成留白妙境。此畫最妙的是郭熙既沒有放棄自己的“三遠”架構(gòu),又以冰裂雪融的動態(tài)打破靜態(tài)空間分野,暗合“早春”之意。


圖片

名稱:春早晴雪圖軸

作者: 吳歷

創(chuàng)作時間:1707年

尺寸:168x41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清代


同是早春雪山之景,吳歷的這幅《春早晴雪圖》卻柔和許多。在這幅畫中,山巒被白雪所覆蓋,山坡上幾棵大樹挺拔而立,枝條上細密的嫩芽已經(jīng)萌發(fā)。貼近地面的草木開始綻放出繽紛的花朵,溪流仿佛在歡快地跳躍,散發(fā)出早春的氣息。繞過山坡,可見一戶人家,房屋前后被樹木環(huán)繞,主人還在小徑旁搭建了一個茅草亭,彰顯出他們對生活的怡然自得。畫作中山巒的遠觀筆觸簡潔概括,而近景的草木則描繪得十分細膩。盡管畫中未出現(xiàn)人物,但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不禁讓人遐想,山中人家生活的美好。


圖片

名稱:春云疊嶂

作者: 沈周

尺寸:152.2cmx43.2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明代


《春云疊嶂圖軸》中的春意則更加盎然,畫中層巒疊秀,石紋繁復(fù),山間云嵐纏繞,蒼松雜樹豐茂。篷船停泊岸邊,兩人對坐晤談。表現(xiàn)出高人逸士深山悠游的生活情景。


圖片

名稱:早春圖軸

作者: 郭熙

創(chuàng)作時間:1072

尺寸:158.3cm x 108.1cm

材質(zhì):絹本水墨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宋代


相較于《關(guān)山春雪圖》,《早春圖》已經(jīng)成熟很多。畫中描繪了冬去春來萬物復(fù)蘇的早春景色。奇峰怪石之間浮著春霧,溪澗解凍后流水驏潺。樹木枝葉吐翠,巖崖起伏交錯。點景人物也畫得意態(tài)欣然。用筆嚴謹而靈動,線條柔軔而具草書運筆的意味。皴法優(yōu)美,墨染清淡.濕勾淡染中產(chǎn)生淋漓滋潤效果,使春意蘊藏在巖壑林泉之中。


圖片

名稱:春曉圖頁(傳)

作者: 趙令穰

尺寸:39cmx30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藝術(shù)時期:宋代


《春曉圖頁》獨辟蹊徑,以鄉(xiāng)野平遠之境破深山春曉陳規(guī)。趙大年舍高峻山勢,取田埂小徑穿嫩綠池塘與淡黃楊柳,恰應(yīng)題詩“睡鴨蜷頸浮波,棲鴉藏身垂絳”之趣。池面浮萍細若星點,鴨羽茸毛皆用破筆點染,柳條則以渴筆拖出,枯潤交織處暗藏地氣回暖的微妙震顫。遠山在青灰云煙中若隱若現(xiàn),既不效郭熙鬼面皴,亦不學(xué)李成蟹爪枝,惟以淡墨漬出濕潤晨霧,令觀者恍見炊煙自畫外茅舍飄入絹素,在尺幅間釀出"細雨濕衣看不見"的江南春味。


圖片

名稱:蘇堤春曉圖軸

作者: 董邦達

尺寸:127.8cmx66.4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清代


春日的山水畫作不僅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小徑的寧靜,也描繪了充滿文人典故寓意的春意勝景:蘇堤春曉,亦即著名的蘇公堤,被譽為西湖十景之首。其畫風(fēng)以水墨的淡雅、色彩的柔和以及筆觸的細膩而聞名。畫家們擅長運用干枯的筆法和松散的皴法,注重烘托和渲染,以強化干筆勾勒與皴擦的效果。這樣的技巧使得筆墨相得益彰,充滿了濃郁的文人氣息。


03

踏青尋芳

圖片


當春風(fēng)染綠江南岸,蟄伏一冬的文人仕女紛紛走入山野,踏青尋芳的盛景在畫家的長卷中徐徐鋪展。本章聚焦清明前后的游春傳統(tǒng),通過作品再現(xiàn)古代社會的春日狂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畫作不僅是美學(xué)創(chuàng)造,更是民俗研究的珍貴切片。


圖片

名稱:八達春游圖軸

作者: 趙喦

尺寸:161.9cmx102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五代


從畫面中就可以看出,此次春游活動在宮苑之內(nèi),畫中八位身著紅、紫、綠三色官服的顯貴,頭戴唐制冠冕,騎乘裝飾華美的駿馬,悠然穿行于垂柳新綠、奇石嶙峋的皇家園林。馬匹或輕步徐行,或低首顧盼,人物間神態(tài)互動鮮明:居中綠衣人揮鞭呵斥頑馬,左右隨行者或回首召喚,或揚鞭促行,形成錯落呼應(yīng)的動態(tài)群像。

“樹下人馬圖”是唐代繪畫經(jīng)典的圖示,而庭院中的“太湖石”卻精細自然,帶有宋韻。故而,這幅畫是典型的唐風(fēng)轉(zhuǎn)宋韻的代表。


圖片

名稱:虢國夫人游春圖

作者: 張萱

尺寸:52cm x 148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遼寧省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唐代


《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典型的唐代人物繪畫,此畫描繪唐玄宗時虢國夫人(楊貴妃的姐姐)出游的場景。畫面上虢國夫人與韓國夫人兩騎相伴而行。其余前呼后擁左右顧盼者 都為夫人做鋪墊。人數(shù)不多而氣派可觀。畫面人物造型豐腴端麗,著色鮮艷 明快,人物表情閑逸瀟灑,給人以和諧活潑的美感。


圖片

名稱:西湖清趣圖卷

作者: 佚名(元)

尺寸:32.9cm x 1581.1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弗利爾美術(shù)館

藝術(shù)時期:元代


《西湖清趣圖》以綿延畫卷展開南宋西湖的春日盛景,雖無明確季節(jié)標識,卻以草木新綠、游船如織的細節(jié)凝固了臨安早春的鮮活氣息。畫中錢塘門外酒旗招展,旗幡“揀打諸庫上等高酒”的朱字與《武林舊事》記載的“飲春酒”習(xí)俗呼應(yīng),湖畔茶坊酒肆間人影攢動,瓦舍勾欄夜演未歇,雜耍聲、絲竹聲交織成市井喧鬧,盡顯“春游最盛”的繁華。

湖上客船與送餐小舟并行,船夫持食盒穿梭的細節(jié)印證了南宋“湖中買賣”的水上外賣奇觀;斷橋處游人持皂絹短檐傘徐行,恰是士大夫春日游賞的儀俗標記。蘇堤桃柳夾岸,長椅石欄間游人憩坐,垂釣者悠然拋竿,遠處雷峰塔影隱現(xiàn),既見文人雅士曲水流觴的詩意,亦透市政設(shè)施的精細。


圖片

名稱:春山訪友圖卷

作者: 盛懋

尺寸:27.7x76.4cm

材質(zhì):絹本青綠

收藏機構(gòu): 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元代


《春山訪友圖》以青綠設(shè)色暈染出元代文人心中的理想春山,筆觸間流淌著“一葉舟輕,雙槳鴻驚”的幽遠意境。遠山如黛處,一葉扁舟自煙波中蕩來,舟中訪客遙望岸上拱手相迎的故人,童子攜琴隨行,恰似“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的相知況味。山腳幽篁掩映的庭院內(nèi),灑掃仆從躬身輕拭石階,正堂軒窗間主客執(zhí)卷對談,似有松風(fēng)煮茗的細語縈繞梁間,廊下侍者恭立如聽云外鐘聲。

此作以繁密皴法勾畫山石肌理,又以空亭、孤舟、曲徑串聯(lián)起“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虛實空間,將文人隱逸之思化作春山深處的一縷茶煙,在元代畫壇的“復(fù)古”浪潮中獨留一份晉唐余韻。


圖片

名稱:漢宮春曉卷

作者: 仇英

尺寸:本幅:30.6x574.1cm

材質(zhì):本幅:絹本設(shè)色;隔水:綾本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明代


《漢宮春曉圖》以工筆重彩鋪陳出一卷流動的春日詩卷,仇英筆下漢宮女子采花制露、簪花理妝的雅趣與嬉戲,盡顯古代宮廷春俗的鮮活氣韻。畫卷展開處,宮娥攀折新蕊承露為香,紈扇半遮的“桃花妝”暈染著“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爛漫;庭前六女執(zhí)蘭持蕙斗草爭勝,似將《荊楚歲時記》“端午斗百草”的民俗挪移至春朝。

朱欄畔箜篌、琵琶與阮咸合奏,弦音切切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舞袖翩躚間恍見盛唐樂舞遺風(fēng);弈者斜倚棋枰落子從容,觀畫者凝神品評屏間山水,廊角更有少女執(zhí)團扇逐蝶,衣帶翻飛似與梁祝共舞。


圖片

名稱:仿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作者: 仇英

創(chuàng)作時間:1543年

尺寸:28.5cmx1007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遼寧省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明代


仇英款《清明上河圖》以明代蘇州為藍本,在青綠設(shè)色的長卷中復(fù)活了江南春日市井的鮮活氣息。虹橋兩岸,游人如織踏青而行,柳蔭下童子追逐紙鳶;深宅后院豎秋千架,羅衫少女凌空蕩起,裙裾與杏花齊飛。

茶樓酒肆間,文士執(zhí)扇圍坐行聽曲,曲欄外貨郎擔頭插滿彩塑泥偶、竹編風(fēng)車,引得稚子拽衣討買;瓦舍勾欄中雜劇正演者戲,看客喝彩連連。漕船泊岸處,腳夫卸下青團艾酒,酒旗書“時新花果”招攬嘗春客,更有算命先生支攤卜問“春社”吉時。

仇應(yīng)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明代蘇州百姓春季風(fēng)俗,與南宋的《西湖清趣圖》相比,更多了一分市井的煙火氣。

04

林泉雅契

圖片


春季山水一直也是文人畫的表現(xiàn)重點,例如桃源題材繪畫等等。遠離塵囂的山居生活,是中國文人心中永恒的桃源夢。本章以“雅集”與“獨處”兩條線索,展開春日山居的詩意長卷,也是從文人的視角看這場春日勝景。


圖片


名稱:容膝齋圖軸

作者: 倪瓚

創(chuàng)作時間:1372

尺寸:74.7cm x 35.5cm

材質(zhì):紙本水墨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元代


《容膝齋圖》是倪瓚晚年的作品,風(fēng)格還是延續(xù)了“一河兩岸”的極簡構(gòu)圖,近景茅亭空置,中景湖水無波,遠景群山如睡,唯有亭側(cè)一株新柳暗示季節(jié)流轉(zhuǎn)。


圖片

名稱:春山讀書圖軸

作者: 王蒙

尺寸:132.4x55.5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上海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元代


王蒙《春山讀書圖》則反其道而行,以繁密的牛毛皴堆疊出山體的厚重感,林間草堂中讀書人凝神展卷,與窗外喧鬧春色形成微妙對峙。  


圖片

名稱:春日雅集圖

作者: 沈周

尺寸:26.5cm x 131.1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弗利爾美術(shù)館

藝術(shù)時期:明代


沈周的《春日雅集圖》雖以“雅集”為名,卻褪去了宏大聚會的喧鬧,更像一卷浸潤著私密情誼的訪友小品。畫面以山徑為引,青松掩映間,一襲素袍的訪客策杖徐行,遠處草堂內(nèi)主人憑窗遠眺,似聞叩門聲起。

春意藏于細節(jié):溪畔初漲的綠水浮著零星落花,坡岸新竹抽節(jié),苔石間幾簇野蘭悄然綻放,筆觸疏淡卻透出“綠遍山原白滿川”的生機。


圖片

名稱:春游賦詩圖卷(西園雅集圖卷)

作者: 馬遠

尺寸:29.5cm×302.3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宋代


這幅《春游賦詩圖卷》是馬遠極為特殊的一幅繪畫,畫卷開頭以宋代行旅圖為開端,表現(xiàn)的也是市井民眾的行旅生活。而在畫卷的另一端則是文人雅集,用此來表達“中隱”觀念。此圖又名為《西園雅集圖》,因為卷中文人集會的部分乃是傳摹“西園雅集”圖示。


圖片

名稱:桃源春曉圖軸

作者: 王蒙

創(chuàng)作時間:元代

尺寸:157.3x58.7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元代


文人癡迷春日山景,根植于魏晉隱逸思想的深遠影響,而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傳說,正是這一精神追求最詩意的投射。王蒙《桃源春曉圖》以漁舟溯溪入畫,兩岸桃花灼灼如霞,遠山以解索皴法勾勒,苔點密布似草木初醒。畫面雖山石層疊、林木繁密,卻因虛實相生的布局而無迫塞之感。

蒼潤筆墨間,漁郎輕棹穿行于重巒疊嶂,既延續(xù)了唐宋山水的古雅氣韻,又以迷離幽深的桃源幻境,將隱逸理想轉(zhuǎn)化為可游可居的視覺烏托邦——春山不僅是自然時序的鏡像,更成為文人超脫塵俗的精神甬道,在繁密皴點與桃花流水中,完成對理想棲居的永恒叩問。


圖片

名稱:柳橋賞春圖軸

作者: 唐寅

尺寸:縱137cm,橫67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上海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明代


明代文人賞春之趣,漸從蘭亭雅集的群歡轉(zhuǎn)向獨與天地往來的私語。這種轉(zhuǎn)變暗合晚明"逃禪煮石"的隱逸思潮,正如唐寅《柳橋賞春圖》中兩位文士的微妙定格——他們雖立柳橋之上作相逢狀,卻被虬曲古柳分隔成兩處獨立空間。近景老柳的垂絲如簾幕半掩,隔開觀者視線;木橋橫跨處水流悄然分野,左岸山石嶙峋如冷眼,右峰云霧吞吐似邀約,恰似好友遠行的道路。

而童子抱書的侍立姿態(tài),更強化了"相逢即別離"的疏離感。此作看似描繪雅集場景,實則通過柳枝切割、水流分界等視覺修辭,將明代文人"萬人如海一身藏"的孤獨美學(xué),悄然織入春日山水的褶皺之中。


05

暮云歸岫

圖片


暮色中的歸途是春日山水最意味深長的留白。訪友歸來的文人沿著溪橋緩步折返,袖中揣著未寫完的詩稿,衣襟沾著零落的花瓣;漁舟收起粼粼波光,櫓聲攪碎倒映的云影,驚起蘆葦叢中遲歸的白鷺;竹杖點叩青石的小徑上,隱者身影漸沒于林靄深處,腳步聲與倦鳥啼鳴交織成山林的私語。所有歸途都在夕陽余暉中沉淀出不同的況味——踏青的歡愉、離別的悵然、避世的決絕,最終被暮色揉進群山的褶皺里。

當游春者散入各自的煙靄,山水不再是白日喧囂的布景,而成為一面映照內(nèi)心的鏡子:那些未盡的詩、未飲盡的酒、未說透的話,都在歸途的腳步聲中悄然發(fā)酵,指向更深處的自我探尋。春游的終點,實則是另一場精神返鄉(xiāng)的起點。


圖片

名稱:春江送別圖

作者: 沈周

創(chuàng)作時間:1499年

尺寸:26cm×152.3cm

材質(zhì):紙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普林斯頓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

藝術(shù)時期:明代


《春江送別圖》(1499年)以墨色暈染出黃昏的別離美學(xué)。畫面中段,岸上士人長揖及地,舟中文士躬身回禮,拱手間懸停的衣袖似凝著未盡之語。左側(cè)江面以飛白筆觸掃出蒼茫水色,遠處疏淡苔點暗示著暮靄中的叢林,虛化的彼岸如同命運未竟的留白。

船頭將發(fā)的孤棹與岸石褶皺的皴法同頻震顫,恍若聽見春潮暗漲的私語。這場送別既無長亭折柳的纏綿,亦無孤帆遠影的悲愴,只在城郊坡腳的荒寒處,用空闊的江天與收斂的筆意,將離別詮釋為山水時序的必然——正如春水終向東流,每一次分別皆是天地為歸人預(yù)設(shè)的啟程儀式。


圖片

名稱:春游晚歸圖頁

作者: 佚名(宋)

尺寸:24.2cmx25.3cm

材質(zhì):絹本設(shè)色

收藏機構(gòu):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宋代


春游晚歸圖則是一幅春游盡興之作,畫作以絹本淡彩勾勒出南宋暮春的黃昏敘事。畫心處,朱袍老臣策馬徐行,十余名侍從或扛交椅、或挑食盒,衣袂翻飛間暗涌著“暖風(fēng)熏醉”的閑逸。老者持韁回首,眉宇間凝著未盡興的流連,身后柳浪如煙,細密垂絳以游絲描勾出風(fēng)的形狀,將臨安城巍峨宮闕虛化成天際一抹青灰剪影。

盡管畫中人物僅占方寸之地,畫家卻以細膩的筆觸精確描繪了須眉細節(jié)——從侍從額角的汗珠到肩上食盒的雕紋,每一處都栩栩如生,纖毫畢現(xiàn)。馬鞍上鑲嵌的寶石流光溢彩,與柳樹嫩綠枝條的微顫形成巧妙的對比。在這幅描繪春游歸途的尾聲中,畫家巧妙地捕捉了時光的片段,然而,這幅作品卻隱含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無聲諷刺。


圖片

名稱:春游晚歸圖軸

作者: 戴進

尺寸:167.9cmx83.1cm

材質(zhì):絹本

收藏機構(gòu):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藝術(shù)時期:明代


《春游晚歸圖》到明代成了熱門題材,戴進這幅畫就是典型例子。畫面描繪主仆四人春游歸家的黃昏場景:最前面仆人敲門,主人騎馬慢悠悠跟著,后面?zhèn)z書童扛著琴、酒壺和書,一個老實低頭走,另一個還回頭說笑,人物活靈活現(xiàn)。門邊柳樹用深淺不一的綠色畫葉子,像寫“個”字和“介”字疊在一起,坡石用斧劈皴的技法,這些都能看出宋代山水畫的影響。

而這些更像是上一個時代在明代的回響,一次注定的歸途。


圖片


06

結(jié)語


當最后一件展品的光暈漸隱,這場穿越千年的春山行旅終將落幕。古人筆墨山水非地理實景,乃心靈棲居——王維的茱萸、倪瓚的孤云、石濤的虬松細雨,皆為塵網(wǎng)中的靈魂辟出歸途。

這些春山是陶潛復(fù)返自然的理想,是蘇軾與明月清風(fēng)同坐的自洽,更是文人用生命凝望的永恒:在花開花謝中見證春秋,于葉脈紋路里參悟天地。今人駐足畫前,不應(yīng)止于驚嘆技法,更需重拾"物我兩忘"的觀照。當都市喧囂湮沒山雀初啼,當電子藍光取代溪月清輝,古卷中的蒼翠云煙仍能為迷途者指認精神原鄉(xiāng)。

愿每位行者的"春山"永駐:或是墻上泛黃畫軸,或是詩冊半句落花,抑或歸家途中驀然抬首時,那樹悄然綻放的玉蘭。真正的棲居不在遠方,而在觀照萬物的澄明心境。



弘雅書房公眾號長期接受投稿,

點擊此處查看詳情

?圖片

↑ 點擊上方圖片即可直達小程序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guān)注我們,每天讀點人文與藝術(shù)


圖片

[ 文/編  《弘雅書房》  

編輯部:彥青 ]

投稿郵箱:linjq@artlib.cn

官方網(wǎng)站:www.artlib.cn

合作請加微信:linjiaqi1063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每一個好看 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圖片
返回頂部